早前睇左一排「買、借、死」(Buy, Borrow, Die, 簡稱 BBD)策略, 我覺得對自己投資有新insight, 想寫低分享下。
「買、借、死」策略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稅法教授 Edward J. McCaffery 在 1990 年代末首次提出。它是一種複雜但出奇簡單的策略,旨在解釋富人如何世代傳承和保留財富。
主要以「避稅」為核心的,專為美國人而設既策略,對我們香港人來說還有學習價值嗎?
儘管香港的稅制已十分簡潔,但 BBD 策略的核心理念——最大化複利和槓桿應用——對於任何希望長期累積財富、實現世代傳承的人來說,都提供了寶貴的藍圖。
一、BBD 策略的核心概念解析
「買、借、死」是一種長期投資策略,透過購買資產、抵押借款、並將借款投入再投資,達到資產的持續增長,同時不輕易出售資產。該策略旨在將未來的財富傳給下一代並減輕整體稅負。
這個策略包含三個關鍵步驟:
1. 買入 (Buy)
購買具有長期增值潛力的資產,並長期持有。這些資產可以是股票、房地產、債券或收藏品。核心原則是,只要資產持續增值,它的「未實現收益」就不會被徵稅,直到資產被「實現」(通常是出售)為止。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選擇市值型 ETF(例如追蹤 S&P 500 或 Nasdaq 100 的指數型 ETF)是捕捉長期市場平均報酬的常用方式。
2. 借款 (Borrow)
當資產持有人需要現金(例如用於消費或再投資)時,他們不是出售資產,而是將這些已增值的資產作為抵押品進行借款。
根據稅法,貸款所得並不被視為收入,因此無需繳納資本利得稅。富裕的借款人通常可以憑藉雄厚的資產獲得較低利率的擔保貸款,例如證券抵押信貸額度。此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富人借款的速度通常慢於其財富的增長速度。
香港人加按升值樓去換取資金就係例子。
3. 去世 (Die)
資產持有人一直持有這些增值資產,直到過世,將它們傳承給下一代。
在美國,這是策略中避免資本利得稅的關鍵一步:透過「成本基礎提升」(Step-Up in Basis)原則,繼承人繼承資產時,資產的成本基礎會被重設為當時的市場價值。這有效地「抹去」了原持有人生前累積的未實現資本利得,讓繼承人只需為繼承後的任何新增值繳稅。
這部分對香港人無特別,但如果將來要移居移民就非常值得注意學習。
二、BBD 對香港投資者的兩大啟示
雖然香港沒有資本利得稅和遺產稅,因此「去世」(Die)帶來的稅務優勢並不存在,但 BBD 策略的「買入」與「借款」哲學對於財富累積和風險管理仍然至關重要:
啟示一:利用槓桿效應,加速資產累積
BBD 策略的核心是利用槓桿來放大投資本金,加速資產累積。該策略基於一個長期理論基礎:資本市場的長期平均報酬能夠跑贏借貸成本。
對於香港投資者,這意味著:
長期持有資產:專注於長期持有增值資產(如優質房地產或指數型 ETF),避免擇時買賣的困擾。
策略性借款:在確認市場長期上漲的假設下,透過將資產抵押(例如股票質押或房屋淨值貸款)獲得流動資金。如果借款利率低,甚至可能比而賣出資產更好。
再投資:將借來的資金用於再投資於增值資產,進一步加速複利效應。
啟示二:不賣資產,最大化複利效應
BBD 策略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保持資產的永續增長。傳統上,當我們需要大筆現金時,必須出售資產,這中斷了資產複利增長的時間。然而,透過借款來獲取現金,資產得以繼續增值,發揮愛因斯坦所說「複利威力大於原子彈」的力量。
即使是普通人或中產階級,也可以實踐這種思維:當面臨大額支出(如子女教育、置業首期或應急需求)時,優先考慮以資產抵押借款來解決,而非直接變賣增值中的投資。
三、香港投資者的實踐與風險管理
對於香港投資者,應用 BBD 策略的核心在於嚴格的風險管理和紀律執行:
1. 嚴控債限,保持安全邊際
由於借貸會放大報酬,也會放大損失,過度槓桿可能導致斬倉(Margin Call)風險。建議投資者應嚴格控制負債佔資產的比例,以確保在市場大幅下跌(例如 50%)時仍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應對。
2. 認識潛在風險
市場風險:策略假設市場長期上漲。如果市場長期下跌或盤整,資產價值可能不足以覆蓋貸款,導致抵押品被強制出售。
利率風險:借款利率可能隨時變動,如果利率大幅上升,借貸成本增加,可能侵蝕資產增值收益。
流動性風險:在極端市場崩盤時,金融機構可能會收緊貸款條件或要求提前還款。
3. 選擇標的與執行
買入階段:選擇波動性相對較小、長期穩健增值的資產,例如全球或主要市場(如美國)的指數型 ETF。如果將借來的配息再投入購買,更能加速複利增長。
借款階段:利用股票質押貸款或房地產抵押貸款(如按揭或二按)來獲取流動性。香港投資者應比較不同金融機構的借貸利率和條件。
結論
「買、借、死」策略並非富人專屬,其核心理念——利用長期複利、適度槓桿和不賣資產獲取流動性——適用於任何追求財務獨立的人。即使香港的稅務環境相對寬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學習億萬富翁的財務思維:將資產視為永續的增長引擎,並將債務視為一種工具,而非單純的負擔。
成功的關鍵在於長期紀律執行,並對風險有足夠的認知,嚴格控制槓桿比例,避免在市場波動時因恐慌而做出錯誤操作。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