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保障與投資
對我黎講, "保險" , "投資" 是 2 種東西, 要分開看待, 唔應該撈埋一齊. 手上持有的保險有儲蓄成份都唔太理想, 以往買落已經供緊, 如果停供或轉換都唔太值得, 因為事隔幾年, 身體變化各樣因素, 重新購買須要核保, 對受保人係不利, 無奈地要繼續供.
最近再購買"自願醫保", 補完整個保障計劃, 主要係假如有龐大醫療開支時, 將有關費用轉嫁到保險公司, 而呢個龐大開支非常有機會打亂了整個投資或人生計劃. 所以用一個在預算下既金額去轉嫁一個未來有機會發生既風險, 其實係有必要.
首先要理解有2種情況會發生:
1. 機率唔高但發生左會好大件事
2. 機率高但發生左唔會做成大問題
用固定或計到數既錢去對沖第1種情怳就起到分散風險作用, 第2種情況反而就無必要特別去買保險,( e.g. 門診, 傷風感冒) 因為呢類包門診醫保費用一定高.
保障身體也要保護財富
回應第一篇文章結尾部份,購買保險應視為轉嫁風險的工具。
前文提到 “當發生【事/意外】後會為生活帶來大問題或打亂了原先人生計劃” —— 這個就是風險。
當身體有毛病,在香港醫病只有2個情況:
公立醫院 ——費用低,等候時間長
私家醫院——費用高,等候時間短
基本上這個就係睇經濟能力及病情嚴重程度去決定!
保險提供了選擇的權利
如果有保險,當身體出現毛病時可以為自己提供 Flexibility, 【經濟能力】往往就係決定你去私家定公立醫病的主因. 當有一筆大額支出的需要時, 就可以將筆費用轉嫁到保險公司身上, 減少對自己造成的財政影響, 同時唔會因為想慳錢而延醫. 這個係我漸漸年長時有深切的體會.
小結
簡單講就係 "用一個 Certainty 【可控金額】 去控制另一個 Uncertainty【意料之外】, 減低因為醫病而一鋪清袋既風險"
p.s. 下篇講下買左邊一間自願醫保公司
有儲蓄成份或投資成份保單就要睇回報
有儲蓄成份保單其實都涉及投資概念, 比如話供20-30年, 第31年開始唔駛供, 保終身。到某個年紀退保又可以拎返本金, 睇落十分著數, 但事實未必係咁!
為什麼可以第31年開始就唔駛供? 因為大多基於前期30年投資的回報.
有儲蓄成份與純保障最大分別就是【供款】 , 【投資回報】 及 【保額】.
因為要買自願醫保, 我再一次粗略計算過手持有儲蓄成份的危疾保險個回報究竟有幾多?
另外 Agent 也有推銷我危疾儲蓄計劃 供30年, 計算後 IRR 只有 2.13%
假如供款了29年想停, 退保時 IRR 只有 0.36% , 更低.
經過一輪計算,投資個回報其實係相當低,只可以當為一個銀行定期存款看待。這類保險大可以想像為做30年定期存款加送保險畀你。千萬不要以為保險公司幫你投資可以賺取高回報。
參考:
內部報酬率 IRR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7%E9%83%A8%E5%A0%B1%E9%85%AC%E7%8E%87
計算內部報酬率(IRR)計算機
https://3i-life.com.tw/product/irr
預定利率、宣告利率、內部報酬率(IRR)差在哪?買儲蓄險前必看 (附IRR計算機)
https://rich01.com/insurance-declared-interest-and-irr/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