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篇放左係Draft好耐 ,終於寫完!
考慮自願醫保因素
繼上次提過買左自願醫保,其中有啲因素係購買前有考慮過,分享一下經驗。
未有自願醫保前,市場上其實一向有醫療保險可供選擇,但到底有什麼大分別呢?
據我理解是正正因為市場上太多不同公司都有自己設計出黎既PLAN,五花八門,各式各樣, 市民往往難以比較。 固政府就標準化整個醫療保險制度,一方面可以引入較平保費既醫療保險方案,另一方面鼓勵市民購買醫療保險從而減輕公共醫療壓力。
因此自願醫保係每個醫療項目上都標準化左不同額度,透明度高啲。以往有啲項目係沒有列明保額,最後可能會以雜費計算。
所以標準化後,理論上只要保障一樣,性價比高就為之好!
係市場上做左一輪功課後,發現有一間初創保險公司做得唔錯,最後決定幫襯 Bowtie 自願醫保。
賣點:
主打自助無需經紀, 無佣金,保費性價比高。
缺點:
新公司,無經紀, 自己搞掂。
學做富爸爸的 推薦碼 【NTAOT9M】
如果有興趣,記得睇左推薦碼 詳情 先,了解有咩最 Update 優惠!另外我也購買 Bowtie 危疾保障,前文提到我本身已經在另一間保險公司有一份儲錢成份的危疾保險,為什麼仲要買呢?
我Review 過其實那份早年供落的危疾保額不是很大,正正因為儲蓄成份導致所供的金額無完全用作保障之用。
我粗略大約做左一些計算, 在此分享一下,當中可能有錯,歡迎指正!
前設
假設30餘歲開始買到65歲,分別用不同方式去保障自己,再從投資角度去睇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 固定金額有儲蓄成份(橙色線),一直供款到30年後取回現金價值,期間獲得保障。
- 隨年紀增長保費金額也會增長去計算(灰色線), 前期年輕所省下保費金額全數投資到S&P500指數ETF
理論上開支大約會長成這樣
假設 S&P500 : 10%
30年過去(綠色Highlight) 年屆62歲
純保障:
省下的保費全數投資了20年, 總共回報有~65萬
(市值~85萬的S&P500 ETF;30年的保費支出~20萬)
儲蓄型:
30年後的現金價值 ~35萬
30年的保費支出~25萬
總共回報有~10萬
假設 S&P500 : 8%
純保傽省下的錢再投資 回報也有~33萬
所以了解到2者分別後就知道投資與保險最好是分開處理,其中儲蓄型當中的現金價值更要到期才可以提取, 如提前要錢, 價值將會更少,彈性非常低!
以前仲有睇過一些資料將”人壽保險“與“投資組合” 作為保障家人的比較,有機會再講。
香港純網上保險公司| 保泰人壽
Blogger 止凡 - 善用保險能助投資計劃
Youtuber MECHCalvin Finance 將會講既保險101
理財差品五花八門,要看得懂是很難,多謝師兄分享。
回覆刪除希望有用,畀到 insight 啲諗緊買保險既朋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