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教育基金】長遠被動指數化投資

 


最近在考慮另開設一個新倉専門為未來孩子的教育費用作準備. 事源與身邊的朋友談論起為子女的教育經費或雜費各樣要及早投資一下, 給了一些建議可投資在大市指數之中, 待子女成年後應該有不錯的回報.

想了一想, 發覺跟朋友提議的計劃, 其實自己也可以提前準備, 也可成立一個"教育基金". 

現階段仍在構思中, 主要是想著用最簡單的股債組合配合再平衡方式進行.

而早一段時間看了一些文章專門講解英國掛牌的股票對非美國投資者的好處 (節省股息稅) 產生共鳴, 再者教育基金預計長達20年, 所以為了節省當中的成本, 應該也會傾向轉移買入英國掛牌的股票.


構思名單

股票 美國大市SP500指數 (VUAA)

債券 暫時是考慮短期美國國債  (VGSH)


股票方面

選擇美國大市SP500指數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好說, 只是被動指數化投資, 但這裡在地域上就選了邊放在美國上, 思考方向也是離不開美國企業已全球化, 從多方面在賺取全世界的財富. 只買上SP500當然會缺少了其他市場的機會, 但估計美國由盛轉衰的過程應該不會在一天內發生吧, 這個過程應該慢慢會浮現, 那時再作打算加入其他市場也不遲吧.

當中也有一些特別或要注意的地方:

我選擇的是以美元單位計價. 因為在英國上市的SP500 有2種貨幣計價可供選擇, 今天落筆時港元與美元依然是掛鉤的, 而SP500 是美企, 選擇美元計價也合理, 匯率風險應該也是相對低.  

選擇累積股息再投資. 長達20年的跑道, 使用不派息可減低再投資交易成本. 當然股數沒有因股息再投入增多, 而是直接反映在股價上面. VUAA成績會稍稍跑贏VUSD.

VUAA vs VUSD

債券方面

大前題暫時因應當前環境想選擇短期美國國債, 但長遠會考慮轉回中期債券/企業債(VGIT). 始終是預期20年的跑道, 但我清楚債券在這組合中角色是發揮穩定作用及再平衡時的資金來源, 追趕回報的工作還是交回給股票做吧!

當中也參考了保羅兄的退稅文章, 因應不同公司發行的ETF有不同的退稅情況作出選擇. 一般而言, Vanguard發行的在稅率方面都優於iShares發行的.


保險公司的教育基金

朋友也有提到是否買保險公司的基金作代替, 不用自己煩惱投資. 給了我一些資料看看, 我也想分享一下. 

保險計劃有一個例子, 入面的一些供款提款變化, 我嘗試計算一下, 有錯的歡迎指正.


計劃大約是供款5年, 每年15,000美元, 分別在第18-21年間可以取回本金共75,000美元, 及後在第40年可以提取188,193美元.

在40年間共取回 75,000+188,193=263,193

起始本金分5年投入=75,000

IRR 回報 = 3.36% 

(因為取回年期有限制, 所以簡單一點用40年計算)

以上資料可以計算 IRR 回報 (引用台灣市場先生IRR計算機)


可以見到40年的年回報只有3.36%, 還有一個重點是第40年提取的188,193是非保證的

當然保險agent 會跟你說未計算紅利部份, 假若計算紅利就這樣...那樣...機不可失之類的說話, 但我想說只要是非保證的就聽聽算了, 不用太認真.

非保證現金價值

與我之前文章提及到的簡單股債組合的年回報相比, 值不值得向保險公司購買類似基金, 我相信大家會有個感覺. 但2者的確有本質上的差別, 因為相類似的基金始終有保險成份, 萬一真的發生意外, 可以提供保障, 但是否需要用這樣混合模式去處理呢? 還有是否配合投資人性格? 配合時間,操作各樣?

【理財】善用保險 保護財富 (一)

【理財】善用保險 保護財富 (二)

【理財】善用保險 保護財富 (三)

我的看法在以上的文章已說明不會這樣做, 因為性價比奇低. 事實上, 分割開投資和保險是較為理想的做法, 把投資賺回來的小部份已經足夠買到了相同保額的純保障保險.


小結

被動指數化投資對我來說已經是懶人投資法, 時間和操作都相對少和簡單, 但每天市場依然會向我報價. 

免煩,免操作,免承受不了報價帶來的痛苦, 保險公司提供的基金正正可能照顧到這方面的需要.

現時市場正值處於下行時段, 理性告訴我現在也是建倉的好時候, 被動指數化投資告訴我任何時候都是投資好時候, 但人性卻告訴我現在可能還未跌完, 會有更便宜的貨. 這心態在投資路上必然會遇上的事, 唯有先把可準備的功夫都先做好吧.

我已在IB 另開一個新戶口, 購買名單也大致構思好了, 如無意外預計未來將會分注買入, 看看這個"教育基金" 會怎樣發展.


參考

(VWRD, VWRA, VUSD)愛爾蘭註冊(英股)ETF稅收省多少?
https://luffydad.com/vwra-vwrd-vusd/

英國上市S&P500 ETF介紹比較:VUSD、VUAA、CSPX、IDUS、SPY7、HSPD、SPXS
https://finance.ffaarr.com.tw/2019/08/SP500-etfs-GB.html

英股ETF - Vanguard S&P 500 UCITS ETF (VUSD、VUSA、VUAA、VUAG)
https://gyin0915.blogspot.com/2020/04/vanguard-sp500-ucits-etf.html

IB (Interactive Brokers) 股息稅 - 退稅的迷思 - 2022
https://paulinvesthk.blogspot.com/2022/04/ib-interactive-brokers-2022.html

【Investment Class】快過Brian Cha 自動吸客系統! 點樣係IB 開立分割賬戶/次戶口 (Open Sub Account )
https://arshouinvest.blogspot.com/2020/06/investment-classbrian-cha-ib-open-sub.html



IB (interactivebrokers) 免費獲得IBKR的股票
牛牛 開戶獎賞 (一世免佣, 額外推薦優惠)
MOX Bank 開戶推薦碼:HE8JFB
Welab Bank 開戶推薦碼:FPENFR
Livi Bank 開戶推薦碼:3pq6yjqj
ZA Bank 開戶推薦碼:S82M78

Referral Rewards 開戶優惠

留言

  1. 謝謝分享,資料很有用。
    原來在英國買2019年已經有0.3-0.7%回報的分別,看趨勢,現在分別可能更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埋原來可以用美元買,一直不知道,這樣看,對香港投資者,其實買英國ETF化算一點。

      刪除
    2. 回報分別主要應該係同股息直接reinvest有關,但其實我本身覺得收息後再買入增大個股數係好啲, 但交易成本增加我又唔想😄。 買美元計價暫時對香港人有利,少左匯率考慮。

      刪除
  2. 謝謝分享
    英國ETF對我是一個新範疇,如果可以,希望再有機會多研究。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覺上都係成本會比較低少少,如果FOR 小朋友,跑道夠長, 長期下來就績少成多,慳唔少。

      刪除
  3. 多謝分享, 我留意到重會免遺產稅, 之前有blogger都有講過
    Btw, 唔知係咪我部電腦有問題, 參考呢hyperlink好似唔work, 睇下駛唔駛fix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遺產稅方面暫時未有花太多時間研究😅,simon兄如有心得, 盼多多指教分享😃, 謝謝👍

      刪除
  4. 英國ETF 的確也值得研究,原來可以用美金計價,有股息再投入真係方便,我宜家都係手動再投入, 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唔同貨幣單位計價提供左彈性畀投資者。派息同累積我覺得各有各好處,睇需而定。
      我思路主要是想慳手續費再加上暫時想只用現金買入,所以選擇累積股息再投入。但另一個情況,假如想開頭用少量槓桿加快起動,應該選擇派息的會比較適合,因為一路有現金流回籠降低風險。

      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記錄】IB借入日元拉低借貸成本但有匯率風險

  沽空日元 早前嘗試操作把借美元的部份轉移到借日元, 在IB戶口中可以見到負USD 轉為負JPY. 由於本身戶口並沒有日元, 所以不能用"唱錢" 方式直接用日元兌換美元, 償還美元欠款部份. 只可透過"開倉"方式買入USD.JPY, 此時就是借入日元買美元. 詳細操作可參考風兄文章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html 降低借貸成本 根據 IB 借貸利息可見, 暫時最低成本的其中一隻貨幣是日元 , 比起美元還要平. 以前也一直想試下借入比美元更低的貨幣, 這次初嘗一下借入日元. https://www.interactivebrokers.com.hk/en/index.php?f=46735 匯率風險 當然借入日元買非日元資產要注意匯率風險, 但基於日本貨幣政策及現時強美元情況下, 我覺得可以一試, 就作出這個操作. 基本上倉位很小, 如情況突然改變, 例如日本央行出手做一些令日元強勢的行為, 會馬上平倉. " 日本央行仍維持鴿派立場,使日圓跌勢加劇,不過日本央行似乎沒有要出手干預的打算,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日圓疲軟對日本整體經濟有積極的影響,因為日本首要任務,是要擺脫通貨緊縮及過低的通膨。"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228950 最後, 如果純粹只想降低借貸成本而不想長期冒匯率的波動(開倉), 直接在 IB 用"唱錢"方式兌 換 外幣, 鎖定當時匯率.  但只要是借入的貨幣與資產計價的貨幣不同, 都一直會存在 匯率風險.   後記: 深入了解再思考, 其實開倉與直接"唱錢"是沒有分別!  先開倉後平倉, 所以當平倉那刻就會自動計算賺蝕. 清楚明白! 而以"唱錢"方式買入留待日後使用只是心理上未平倉, 暫時未計算賺蝕. 但他日兌換回本幣或購物後以本幣角度去結算, 其實就是平倉, 那刻也會是計算賺蝕的時候. IB (interactivebrokers)  免費獲得IBKR的股票 Sharesight  股票組合追蹤管理 牛牛  開戶獎賞 ( 一世免佣, 額外推薦優惠 ) MOX Bank 開戶推薦碼:HE8JFB Welab B...

爸爸的財富思考:為什麼「現金不是資產」難以接受?以及 20 年跑道下的 BBD 試行藍圖

這幾個月來,我的心思都在兒子未來的教育基金上。我目前的策略很簡單:專注於 VUAA , 只買不沽 ,目標是 20 年後再作檢視。但面對通貨膨脹和市場波動,我深知,僅靠零槓桿的緩慢積累,或許無法為他建立足夠強大的財富基礎。 我正思考引入「 購買、借款、傳承 」(Buy, Borrow, Die, 簡稱 BBD)策略來加速組合增長,尤其看重它帶來的 靈活性 。但要實踐 BBD,首先要跨越的,卻是我們一代人根深蒂固的 心理障礙 。 就像我認識的一位朋友,他仍然將現金視為主要資產,害怕將資金投入大市。這讓我不斷反思:為什麼 BBD 策略如此優秀,卻如此難以被普通人接受? I. 最大的心理挑戰:當現金被定義為「負資產」 對於我那位朋友,以及許多傳統的中產階級來說,他們最難以接受 BBD 策略的核心,是它徹底顛覆了我們從小被教導的 金錢觀 : 現金不是資產,而是正在消耗購買力的「懶惰的錢」 。 1. 「儲蓄」正在被通膨懲罰 我們被教育要儲蓄、建立應急基金,將錢存入銀行以獲得安全感。但富人深知, 貨幣的價值並非由實物支持 ,而是透過點擊按鈕創造出來的。 無形的侵蝕 :每當發行更多鈔票時,所有現存貨幣的價值就會下降。因此, 儲蓄現金會損失購買力 。 機會成本極高 :如果這筆現金沒有用於投資以產生回報,那麼它就是「懶惰的錢」,機會成本極高。 我的朋友正是活在這種思維定式中。他認為銀行裡的數字是確定的保障,卻沒有計算物價上漲對他未來購買力造成的實質損害。 2. 「大市一定升值」的長期信仰 我的朋友也未能理解,為何像 VUAA 這樣的大市 ETF,在長遠跑道上「一定會升值」。 這其實是 BBD 策略的基石: 長期持有優質、分散的資產,就能利用複利的力量,並戰勝市場的短期波動 。 時間的複利優勢 :如果我們將資金投入到例如 VOO 這類具有高增長性的資產,其平均年複合增長率(CAGR)可達 10% 或更高。這種回報率遠遠超過借款成本(例如 5.4%),所產生的**巨大「利差」(Spread)**可以不斷複利,讓資產快速膨脹。 市場的自我修正 :雖然市場會經歷低谷(如 2008 年的次貸危機或科技泡沫),但資料顯示, 長期來看,市場總是會回升 。對於像我這樣擁有 20 年投資跑道 (直到兒子教育基金需要動用時)的父親來說,時間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能夠消化任何短期波動,並從低點反彈中獲...

【記錄】IB簽名認證後提款到Firstrade | 減輕兌換外幣成本

IB 簽名認證後可提取外幣  事源在網上開IB 戶口後, 沒有到IB office 簽名, 只能在提款時提取港元或轉出港元。其餘外幣是不能轉出。 早2日親閒日放假就去IB 金鐘office 簽名認證。(另一個office 在觀塘) (日期: 29Nov2021) 過程非常之快,只需要同接待處表明黎簽名認證,職員會要求你提供Account Number (U字頭) 及在張Form上簽名就OK。 之後按下面指示更改設定就可以, 大約一日生效. 兌換美金 在IB兌換外幣個RATE 比較好已經有好多人講過。之前一路習慣用 CITI BANK 去兌換美金再免費電匯去Firstrade戶口 ,銀行Exchange rate 當然唔會特別好。 當日就計一計個分別,比較3個地方兌換美金情況,就算IB 每次兌換有USD2 手續費,結果也是IB 比較好, 只要每次換多少少手續費相對就無問題。 USD HKD 手續費 牛牛 7.80410 3,200 24,973 IB 7.79438 3,200 24,940 2 citi 7.81318 3,200 25,002 經驗分享: 只是唱錢個一刻港元戶口係正數,就可以兌換到多過同等幣值的美金(即係借入港元唱美金),相反, 如果一開始港元已經係負數就不能(用這個方法)兌換美金。 提款至海外戶口Firstrade 之後Set up 提款轉到Firstrade, (每月可以免費提款一次)同一日就收到錢,Set up 方法可以睇 haanga.hk 或  alphabetfb blog 有詳細講點Set up。 可以睇到孖展額度其實可以提現出黎或轉到其他戶口(即係不只局限在IB戶口入面買貨)。 我當日就兌換了USD 3200, 再電滙(下午)到Firstrade. 當晚凌晨就收到了. (日期: 2Dec2021) 初嚐IB 兌換外幣的優勢及電滙到海外戶口功能. 利用Citibank 免費電滙到Firstrade 應該可以暫停, 但當需要一個月內多次電滙的話, Citibank 仍然是好幫手. [雙劍合璧]走資|投資|一條龍 Citi Priority + Firstrade 免費電匯 IB (interactivebrokers) 免費獲得IBKR的股票 Sharesight 股票組合追蹤管理 牛牛 開戶獎賞 ( 一世免佣...

【開心Share】高息定期活期存款 | 高息馬拉松 | 年化回報計算機

分享  利息計算機   近期定期存款大行其道, 還有一些  變種定期 , 例如渣打銀行推出的 高息馬拉松活期存款 . 透過 此工具 可幫助計算年化回報方便對比各銀行的定期計劃或和其他投資作比較. 高息馬拉松活期存款 | 渣打銀行 大富翁存款 | 中信銀行 以上都俱有活期存款的特性, 可以 隨時提走款項, 但要享受高息就必須鎖住資金 . 所以我形容為 變種定期 . 工具使用方法 首先Make a Copy 去自己的Google drive 才可以改動 Table 入面的Cells. 黃色底的部份 有 需要可自己輸入更改 A4 是本金 B4 至C6 是定期中的不同利率階段 F4 至F6 是不同階段的利率 綠色底部份 就是年化利率 以渣打銀行為例, 計算出來的金額與官網提供的試算相約 (當中有少量出入, 估計與銀行計算日子的方法不同), 計算機 出來的結果仍然有參考價值. (有錯歡迎指正) 而較下面位置的 Simply Calc 就可以簡單地年化 某2個時間點中間的資金變動 的年利率.  比如說存款5萬, 5個月後到期, 可以取回約5萬零8百, 只要輸入2個日子及金額的變動就可以計算出, 有約4%的年利率. 傳統定期 傳統定期存款的確相對簡單直接,並且容易進行比較。然而,它的靈活性相對較低,一旦資金被鎖定在定期存款中,就無法隨時取款或調整。 之前在IG分享Virtual Bank的定期存款是因為通常虛擬銀行的利率較高且門檻較低。 如果對虛擬銀行沒有戒心或感興趣,可以留意 本Blog的開戶推薦 或輸入推薦碼 ,新客戶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現金獎勵或享受更高的活期/定期利率優惠。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帖子 學做富爸爸(@learn.to.be.richdad)分享的帖子 市場一般預期加息週期接近尾聲 高息的活期或定期存款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在進行定期存款時,我建議將資金分成幾筆進行,而不是將全部資金放入單一筆的定期存款中。這樣可以保留資金的靈活性,如果有需要資金的情況出現,可以取回其中一筆定期存款,而其餘部分仍然可以繼續產生利息。同樣地,進行高息馬拉松時也建議將資金分成幾筆來跑。 除了進行定期存款或變種定期存款外,我也購買了靈活性相對較高的美國國債,其利率也較定期存款高。 買入時YTM 約5.3...

億萬富翁的致富密碼:「買、借、死」策略對香港投資者的啟示

早前睇左一排 「買、借、死」(Buy, Borrow, Die, 簡稱 BBD) 策略, 我覺得對自己投資有新insight, 想寫低分享下。 「買、借、死」策略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稅法教授 Edward J. McCaffery 在 1990 年代末首次提出。它是一種複雜但出奇簡單的策略,旨在解釋富人如何世代傳承和保留財富。 主要以「 避稅 」為核心的,專為美國人而設既策略,對我們香港人來說還有學習價值嗎?  儘管香港的稅制已十分簡潔,但 BBD 策略的核心理念—— 最大化複利和槓桿應用 ——對於任何希望長期累積財富、實現世代傳承的人來說,都提供了寶貴的藍圖。  一、BBD 策略的核心概念解析 「買、借、死」是一種長期投資策略,透過購買資產、抵押借款、並將借款投入再投資,達到資產的持續增長,同時不輕易出售資產。該策略旨在將未來的財富傳給下一代並減輕整體稅負。 這個策略包含三個關鍵步驟:  1. 買入 (Buy) 購買具有長期增值潛力的資產,並長期持有。這些資產可以是股票、房地產、債券或收藏品。核心原則是,只要資產持續增值,它的「未實現收益」就不會被徵稅,直到資產被「實現」(通常是出售)為止。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選擇市值型 ETF(例如追蹤 S&P 500 或 Nasdaq 100 的指數型 ETF)是捕捉長期市場平均報酬的常用方式。 2. 借款 (Borrow) 當資產持有人需要現金(例如用於消費或再投資)時,他們不是出售資產,而是將這些已增值的資產作為抵押品進行借款。 根據稅法,貸款所得並不被視為收入,因此無需繳納資本利得稅。富裕的借款人通常可以憑藉雄厚的資產獲得較低利率的擔保貸款,例如證券抵押信貸額度。此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富人借款的速度通常慢於其財富的增長速度。 香港人加按升值樓去換取資金就係例子。 3. 去世 (Die) 資產持有人一直持有這些增值資產,直到過世,將它們傳承給下一代。 在美國,這是策略中避免資本利得稅的關鍵一步:透過「成本基礎提升」(Step-Up in Basis)原則,繼承人繼承資產時,資產的成本基礎會被重設為當時的市場價值。這有效地「抹去」了原持有人生前累積的未實現資本利得,讓繼承人只需為繼承後的任何新增值繳稅。 這部分對香港人無特別,但如果將來要移居移民就非常值得注意學習。 二、BBD 對香...